您的位置  首页 >> 消费教育 >> >> 正文
【防骗指南】接了一个电话,为啥没了一套房?
[来源:本站 | 作者:原创 | 日期:2018年8月24日 | 浏览1142 次]

 

    8月14日,广州警方发出紧急反诈提示:花都一老人因被最新变形的 “冒充公检法2.0版” 电信诈骗290万元,而向警方报案。目前警方正全力开展侦查。

    近期,警方已接报多名老人被诈骗分子利用相同的手法诈骗,造成高额损失。

    在同类骗案中,被骗对象均为空巢老人,子女不常在身边,日常与他人沟通少、联系方式单一,接触外界信息渠道封闭。


1.0版本 老骗局

    诈骗分子拨打电话到事主家中,谎称事主身份已被盗用、正涉嫌违法犯罪,如要证明清白,必须绝对配合“公安机关”侦查办案,根据其电话指示对银行账户进行操作。骗子取得事主信任后仅仅以电话遥控指挥转账。

2.0版本 新骗局

第一步:来电恐吓“涉嫌违法”

    诈骗分子拨打电话到事主家中,冒充电信、检察机关、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等,称事主身份已被盗用、正涉嫌违法犯罪,如要证明清白,必须绝对配合“公安机关”侦查办案,根据其电话指示对银行账户进行操作。通常会有骗子A、B、C轮番上阵,冒充不同角色、制造紧张气氛,并要求事主切断与外界联系,仅仅与来电的骗子保持单线联系。

第二步:帮凶现身,“协勤”上门

    除了电话遥控事主转账外,诈骗分子还会派出假的“公安协勤人员”前往事主住所,或协助事主利用网银、或随事主前往银行进行转账。事主在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,遇见上门的“协勤”人员会更加信任,从而更容易向对方转账。


    可以说,新的“冒充公检法”诈骗变形,是骗子精心打造的“线上+线下”的诈骗模式,但核心仍然是需要转账才能骗走钱财。

 

    因此,请子女们提醒家中父母,无论电话或上门人员如何要求,凡是涉及向他人转账的,请一律拒绝并尽快报警。


再次提醒:

    公安机关和其他政法机关没有开设所谓的“国家安全账户”,也绝不会电话通知你涉嫌犯罪、电话指挥你转账到别人的账户以所谓“自证清白”,更不会派所谓公安“协勤”人员上门协助办案、转走你个人账户内资产。

只有提升防范意识,

才不会让骗子有可乘之机。

对付“黑科技”诈骗应该注意什么?


4类个人信息别乱晒

1、火车票、机票、登机牌

上面的条形码或二维码含个人信息,如身份证号等,可能被窃取利用。

2、护照、车牌、门禁卡,含有私人信息的图片会透露生活圈范围,使不法分子的作案成功率上升。

3、定位,发布带有定位信息的朋友圈,会暴露你特定时间所处的位置。

4、住址,经常晒住址及周围的建筑、风景,别有用心的人可能利用进行“踩点”。


4类风险信息别乱存

1、银行卡照片

2、户口簿与身份证照片

3、支付工具的登录及支付密码

4、个人私密照片

    以上信息不要存在手机里,聊天记录里含有此类信息也要删除。手机一旦丢失,信息存在被泄露的风险,还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敲诈。


4种隐私功能别打开

1、“附近的人”


微信上“附近的人”功能,会定位你的位置。可点击“设置-通用-功能-附近的人”选择“清空并停用”。

2、“常去(重要)地点”

苹果手机中有“常去(重要)地点”功能,会显示你的常去位置。点击“设置-隐私-定位服务-系统服务-常去(重要)地点”关闭即可。

3、“允许搜索”

在微信“隐私”中,关闭“通过QQ号搜索到我”和“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”。

4、“允许查看”

在微信“隐私”中,关闭“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”。


4种不明链接别乱点

1、网上测试

“测测你前世是谁”、“测测你的命运”…测试时输入的姓名、生日、手机号等会被存入后台,可能会被拼凑出完整个人信息。

2、不明二维码

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二维码,一旦其中植入木马病毒,可窃取网银密码,并把钱转走。

3、手机短信中的链接

收到带有网址链接的短信,如不确定发送者是谁,尽量不要去点击。

4、社交平台上的链接

不要随便点击陌生人发送的链接,更不要在其中输入任何支付密码信息。

    遇上这样的“套路”要擦亮眼睛,多持怀疑态度,可以通过报警咨询、网络搜索、朋友求助等方式,识别骗子的陷阱。


责任编辑:阳江金融消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