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  首页 >> 经典案例 >> >> 正文
被盯上?莫慌!“建”招拆招
[来源:本站 | 作者:原创 | 日期:2023年8月25日 | 浏览279 次]

 

被告知陷入跨国诈骗案?

被尾随?被盯上?

竟差点人财两空?

莫慌!“建”招拆招!

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个究竟!

 


一、案例重现


展“信”亮红灯遇“建”拉防线

一日,某建设银行网点内正井然有序的开展着业务。这时,一位神色慌张、小心翼翼捂着肩包的客户迈着急匆匆的步伐走进营业厅内,在向大堂经理出示身份证取号办业务之余,双目频繁张望着门外,似乎在提防着什么…

“请AO11到2号窗口…”叫号声响起,原本在等候区跺着脚、目光焦急的邓女士立即起身冲向2号柜台。

“您好!请问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?”柜台工作人员话音未落,只见一团揉得皱巴巴的纸团落入柜台小窗口中,这让工作人员很是疑惑。
纸上写道:“你好,麻烦你不要给我领钱,你就说我卡没法领钱,后面有人盯着我,你就说我卡取不了钱。”

工作人员展“信”已读,机智的她望向门外,只见几个探头探脑的可疑人员一直往里看,便立刻明白了客户的处境,在心中亮起了一盏“求救”的红灯,马上通知主管介入。

“您好,您的银行卡已被限额管控,现暂取不了钱,我们会先核实您的资金流水情况,帮您处理管控问题。”

此刻,为了稳住不法分子,拖延时间,主管有意提高对讲机声音,洪亮的声音响彻了整个营业大厅,报警电话响起,相关应急预案正在有条不紊的实施,仿佛为邓女士拉起了一道“安全”防线,邓女士长舒一口气,微举双手合十以表“感谢”。

 

 

忆起“局”中意早入“局”中怀

警察随即赶到了现场,主管迎着邓女士和警察来到“劳动者港湾”,为邓女士递上一杯温水,一边安抚邓女士的紧张情绪,一边协助警察进一步地了解情况。

邓女士说她在三天前接到一个陌生电话,对方自称是公安机关办事人员,被告知涉及一起跨国诈骗案,而邓女士的银行卡资金和主嫌犯有过资金往来,要求她将银行卡中所有的资金存入另一个账户中接受调查。

邓女士防范金融风险意识较强,接完电话后就立马判断出这可能是一个诈骗,便没多理会。但不法分子的黑手已慢慢伸向邓女士,这期间,不法分子的电话一直在叨扰着邓女士,直到案发当天,不法分子以“我已掌握你居所地址等个人重要信息”为由威胁邓女士立即将20万转入指定账户。

此时的邓女士慌了神,立马出门准备去公安局报警,但更令人惊恐的是她发现不法分子紧跟其后,试图通过尾随跟踪,加大对邓女士威胁,强制其尽快进行转账。

 

 

拿起“建”智囊警银齐“抗敌”

情急之下,邓女士灵机一动,根据银行日常宣传的“三不一多”原则,直接来到建行网点寻求帮助。

邓女士表示,多亏了建设银行日常的辛勤“宣教”,才让她具备风险防范意识,能够险中逃生。更向建行工作人员致以感谢:“你们的随机应变能力,守住了我的‘钱袋子’;你们敞开的营业大门,让我的人身安全得到有力保障,真的很谢谢你们,很幸运我选择了建行!”

最后,警银通力合作,保障了邓女士的人身和财产安全。邓女士也现场指认了嫌疑人,并到公安局协助警方尽快破案。

 


二、案例分析


这是一起典型的“冒充公检法”企图进行诈骗的案例。不法分子往往将目标瞄准一些拥有高资产、个人信息严重泄漏的人群,如稍不留神,便落入不法分子的“圈套”,现请跟着小编认清不法分子的“四步走”套路。


第一步:获取信任

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受害人个人信息,如身份证号码、住址、电话等个人隐私信息,建立联系以获取受害者初步信任。

第二步:进行震慑

不法分子会通过严厉的语气,强势震慑并控制受害人的思想,使受害人一步一步进入不法分子的层层圈套。没有较强风险识别能力的群体,很容易入“圈”。


第三步:进行恐吓

不法分子通过出示伪造的“通缉令、拘捕令”等材料,增加骗局"真实性"和受害人的负罪心理,让受害人彻底相信自己已经卷入违法犯罪。

第四步:诱导转账

不法分子声称需要“资金调查”,进一步诱骗受害人入局。利用受害人想尽快自证清白、洗脱罪责的心理,在受到威逼、恐吓之后往往就对骗子们言听计从,等受害人转账甚至货款转现到所谓的"安全账户"后,他们的骗局便能“大功告成”。

 


三、如何防骗


1.做好个人信息保护


在日常生活中,重要证件、财产状况等切勿向陌生人透露,不随意在网络上留下个人重要信息,不把自己的身份证件、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,避免个人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,造成人身及财产安全威胁。

 

2.掌握防诈骗技能

平时要多关注政府、金融机构、新闻媒体的金融知识宣传资料或金融知识讲座等,涨金融消保知识、增反假反诈技能、防金融诈骗“陷阱”,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法,才会在遭遇诈骗时,有较强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,有效识骗防骗,守好自身的‘钱袋子’。

 

3.遇事及时求助

一旦发现、遇到电信诈骗,应及时留存相关证据材料,立即拨打110报警电话,或到附近金融机构求证和核实情况,保护好自己的权益。

 

 

 

来源:广东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公众号 、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


责任编辑:阳江金融消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