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详情
2024年10月23日,客户袁某来银行办理公户现金缴款业务。在办理过程,客户咨询贷款事项,工作人员循例进行介绍。随后,客户称接收到银行信息提示享有大额贷款资格。工作人员警觉,客户可能存在被诈骗风险,立即提高警惕加以询问,客户称有银行“官方”发送的短信,称客户为优质单位员工,可进行大额工薪贷。由于客户实际为镇政府单位部门财务负责人,符合短信所述,故客户误以为真实官方信息,准备在咨询后办理。柜台工作人员及时制止和客户沟通,表示银行信息会在官方号码发出,所有在非官方号码发出的短信都是诈骗。
随后,工作人员建议客户立即将短信发送方进行拉黑处理,同时向其普及相关反洗钱知识和常见的电信诈骗案例,否则可能会掉落骗子设下的圈套。银行工作人员提醒其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,提升防范意识,大额贷款等资金业务建议亲自到网点咨询办理,避免财产安全遭受损害。袁某听了工作人员的解释后,连连道谢,客户表示因资金需求有意愿点击办理,幸亏我行及时的提醒和指引,避免了他的资金损失。
在这个案例中,银行工作人员展现出了高度的警觉性和责任感,成功阻止了一起潜在的电信诈骗事件,保护了客户的财产安全。
案例分析
此类诈骗手段主要是三个步骤,首先诈骗分子假借“官方”的信誉,降低受害人的警惕性;其次从客户真实信息入手,获取受害人的信任;最后以大额贷款额度为诱饵,进而实施诈骗。
本次案例中,诈骗分子冒充“官方”银行,使用伪造的电话号码、社交账号或邮件地址,以“官方”之名,行诈骗之实。诈骗分子以虚假信息获取客户信任后,便会以申请大额贷款为由编造理由诱导欺骗受害者,包括但不限于提升贷款额度评分、返回前期投入资金等,其目的是为了攻击受害者的心理防线,进而因紧迫的需要而按照诈骗分子的指示进行操作。作为金融消费者,在接到此类电话、信息或邮件时,应及时通过官方渠道进行验证,如亲自到网点进行咨询或者拨打官方银行电话热线进行核实。
案例启发
01
保护个人信息,预防金融诈骗,提高个人风险防范能力。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支付密码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一定要妥善保管。不明的公共WiFi不要随意连接,更不要在连接进行金融交易,以防个人信息被窃取。当收到此类诈骗短信、电话时,需要仔细斟酌,不可贸然回复或附带链接。消费者可以与官方渠道取得联系核实内容真实性,避免造成财产损失。同时,下载国家反诈APP,加强反诈意识,提高对诈骗手段的辨别能力。
02
在正规的银行网点、官方网站或者手机银行APP等渠道进行金融业务的办理。金融消费者如果有贷款需求,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,如需办理网络贷款,则必须对网贷的平台合规性、合同合法性、程序合理性有理智的综合判断,时刻警惕花样百出的网络诈骗,保护自身的权益不受损害。
来源: 广东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公众号、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、建设银行广州分行